查看原文
其他

说说“禁酒令”

浩然斯坦 莫书房
2024-09-20

 1.又又来了

“禁酒令”又又又来了。


这几天流传一家企业的内部禁酒文件。中国人保财险党委办1月31日对公司各级机构和员工发布六条“禁酒令”,内容主要是:严禁在内部公务活动期间饮酒。严禁在工作日(含上班时间、下班时间)和其他工作时间饮酒:外事工作确需饮酒的,须严格按照外事工作制度执行。严禁违规使用公款宴请和饮酒。严禁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饮酒。严禁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、任何场合酗酒。严禁酒后驾车、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。


或许是受此影响(市场先生也可能是受其他因素影响),2月6日白酒股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。

其实,自八项规定以来,央企和国企一直有“禁酒令”的要求,此次“禁酒令”是人保公司的内部要求,并没有突破之前的类似要求。


作为保险业的监管机构,保监会早在2017年就已有禁酒文件,与此次范围并没有明显变化。


虽然各级政府、央企、国企对饮酒都已有明确的制度要求,但每次有不同层面的禁酒文件传出,总会造成短期情绪的波动。


上图是东吴证券汇总的2012 年至今禁酒令相关政策和传闻。


受禁酒令政策影响最大的是2012 年,主要是因为当时高端白酒消费更多以政务消费为主。


2012年之前白酒周期中政务消费占45%以上,随着2012 年国家大力整顿三公消费,尤其是“八项规定”的出台,促使政务需求降至谷底。


据公开资料显示,从2011-2017 年,白酒的政务消费比例由45%降至5%,商务消费占比从 42%降至 30%,居民消费比重从18%提高到了65%。


在白酒消费场景已经转换之后,“八项规定”之后的禁酒令,事后看从未对上市酒企的基本面情况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,就算对上市酒企股价带来些扰动,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长也是很有限的。


“禁酒令”越来越司空见惯了,对白酒行业,尤其是高端酒企,冲击也是越来越小了。


 2.禁酒历史


阳光下没有新鲜的东西,禁酒在不同时代都出现过,让我们回溯下历史。


中国古代禁酒,有两大缘由。一是出于防止腐败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;二是灾荒年间,粮食歉收。禁与不禁,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晴雨表之一。


周公旦在摄政期间,制定了《酒诰》,成为中国第一部禁酒的法典,禁止滥酒和群饮。周公在《酒诰》中告诫官员百姓,不可滥酒,即使因祭祀喝酒,也不能乱了德行。而对于聚众饮酒,则处以重刑:“群饮。汝勿佚。尽拘执以归于周,予其杀。”聚众饮酒者,要被处以死刑,可见法典之重。


后代的禁酒,更多的还是为了保障粮食供应的需要。古代粮食还比较稀缺、农业生产极为落后的时候,酒是一种尊贵的奢侈品,只有在祭祀和国家大典上才能用酒。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,粮食的逐渐增多,酿酒由官府转移到了民间,酒逐渐成为商品,酿酒成为一种经济行为。由于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,一旦出现灾荒,人不果腹的时候,官府也要采取禁酒的手段来减少粮食的消耗。


古代放开酒禁,多是为了增加税收。


清朝时康熙、乾隆都要求厉行禁酒,而到了咸丰三年,户部上疏表示应该解禁,这时国家也已经不再着眼于粮食储备,而是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镇压各地暴乱,酒税则是一大来源,在清政府眼中,解禁酿酒不是为利民,而是为了利朝廷。


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老外被茅台撂倒的段子,但中国人真不是最能喝酒的。


拿美国来做对比。2021 年,美国人口数量规模在3.3 亿人,烈酒规模为1,923 亿人民币、规模224.1 万千升;人均烈酒消费为580 元人民币、6.8 升。相比而言,2021 年中国人口数量规模在14.1 亿人,烈酒规模为4969 亿元、规模415.9 万千升;人均烈酒消费为351.9 元、2.9 升,美国人其实喝得更多。


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推行禁酒令,主要因素是:第一,美国清教徒对酒类消费有较强偏见,认为喝酒是道德败坏的表现,喝酒会导致闹事和放纵;第二,当时女权运动下将家暴的主要诱因归结于酒精;第三,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正在较快吸引人才,资本家认为饮酒会降低生产线工人的劳动纪律和生产效率。上述三个原因下,对饮酒形成了强大的负面舆论。


禁酒运动将美国分成了"湿的"和"干的",甚至差点改变了美国的两党制。民主党在禁酒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,故而在全国的影响力及支持度大伤。


最终导致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,美国宪法18号修正案——禁酒法案正式生效。根据这项法律规定,凡是制造、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.5%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。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,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,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。


但是,美国禁酒令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,禁酒令根本无法消除人们喝酒的欲望和需求,在正规市场被禁的同时,地下黑市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。


非法制造和买卖酒类制品带来的暴利深度挖掘了酒贩子潜力:有人把福特汽车的中间掏空,有人用婴儿车来偷运葡萄酒和白兰地,有人在家里藏酒的地方安装假门。

尤其严重的是,在禁酒令实施之前,美国的黑社会翻不起波澜,而在实施禁酒令之后,依靠私酒贸易带来的暴利,美国的黑社会开始发展壮大。与此同时,警察也日益腐败,犯罪率不断上升。


1933 年,禁酒令在两方面因素推动下解除:一是酒类走私市场形成且具备较大规模,禁酒更偏向形式主义;二是美国经济在上世纪30 年代有所下滑,放开禁酒令后酒税可以很好的抵补税收缺口。


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,酒是人类无法割舍的基本需求之一,酒产业创造的税收是政府无法舍弃的诱惑。


 3.无法禁止

@陈嘉禾 兄分享了一段典故:汉末时,曹操因年饥兵兴,粮食短缺而禁酒,但他此举引发了争论,孔融讽刺道:“夫天有酒旗之星,地列酒泉之郡,人有旨酒之德。故尧不先千锺无以成其圣;且桀、纣以色亡国,今令不禁婚姻也。”


对酒的需求,不能说根植于基因,但确实是我们的文化中无法脱开的因素。


就说商务宴请吧,中国几千年以来,饭局酒局的作用早已不仅限于吃饭喝酒,它已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交场景,酒局应该是一个最恰当的社交和商务场景,几乎没有之一。


之前听到过一段企业经营者的感慨:“不是我想喝茅台,而是不喝茅台会被人怀疑企业经营情况出了问题。”


无酒不成席,没有酒,甚至没有高端白酒,很多饭局也没有了。


政府机关、央企国企禁酒的初衷,只是要转变工作作风,不是意图在更大层面上扭转千年来人类基本需求或民间风俗习惯。


酒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。


高端酒企基本都是地方国企,都是所在地的纳税大户,就业大户,对地方经济的发展、民生稳定的作用非常大。


大体上来说,销售了100元的白酒,原材料生产销售成本占30%,税收占30%,企业利润占30%,加上白酒企业基本都是国企,所以最终利税其实50%都是国家的。


2021年贵州税收收入1177亿元,茅台的缴税占了贵州省一般预算收入税收的30%以上,说茅台养着贵州省也不过分。


政府会傻到砸烂自己的碗吗?


退一万步讲,吸烟的危害不比饮酒小,国家全面禁烟了吗?室内禁烟已是政策极限,国家不可能放弃上万亿的收入。


疫情已经过去了,如果要问现在什么行业最火,除了旅游业,就是白酒了。兔年春晚成了“白酒春晚”,五粮液、洋河股份、古井贡酒、舍得酒业、茅台等高端酒企的广告霸屏。


有调研报告显示,元旦后半个月,五粮液官方旗舰店的店铺流量增长超过100%,订单量超12万单,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%。


高端白酒市场规模依然在不断扩张,高端酒企依然是整个A股最优质的投资标的。不管禁酒令还是待落地的消费税,酒企股价的波动,主要是因为前面涨的多了,回头看,每次大跌都是机会。


唐朝老师这样总结过白酒业的投资逻辑:

首先,虽然都叫白酒,但并非完全同质化产品,它们存在着口味、香型和情感认同的差异,因此行业内几乎看不见恶性价格竞争(尤其是高端),市场参与者更多的利用产品差异性特点吸引消费者,从而整体性获得高毛利率;

然后,作为社交辅助产品,餐桌上饮用什么酒,要么由聚会中身份地位较高者(往往也是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的)的口味决定,要么由饭局买单者的钱包承受力上限决定,天然具有消费升级的拉动效应;

其次,人的味蕾有记忆,再加上由俭入奢易、由奢入俭难的本性,人们对白酒的消费过程就是伴随着年龄、地位和收入的增长,从被影响到自主引用,再到影响别人的完整过程;

再次,伴随产品的使用,人体对酒精的耐受度缓慢提高,达到相同的陶醉度所需产品总量也会慢慢提高,天然具有量的增长。想想美剧《大西洋帝国》描写的 1920-1933 年美国禁酒令期间,人们挖空心思,冒着坐牢风险购买酒精饮品,冒着生命风险饮用无法保证安全的私酒,庞大的利益甚至引发黑帮之间的厮杀,便知道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生意。

最后,很奇妙的一点,白酒库存没有过期之说,反而“酒是陈的香”。这意味着企业具有很大的腾挪空间,在市场消费量波动的周期低谷,企业居然可以“改行”从事白酒收藏获取投资升值。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行业性产品特质。

认识了以上几个条件后,自然就会发现,白酒企业,尤其是高端白酒企业,基本上就是确定性极高的印钞机,或大或小。



投资中,各种复杂因素相互影响,新消息不断涌现扰动着你的思维,似乎永远都有变量在影响着取舍,置身其中且在意边际变化的个体,很容易彷徨忐忑。但一旦拉长视线看,赚钱好像又没有那么难。只要抓住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有护城河的优质公司这根投资主线,大概率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投资成绩。


本文参考资料:

《酒文化意趣》

《上瘾五百年:烟、酒、咖啡和鸦片的历史》

《酒足难饭饱——历史上为节粮而产生的禁酒令》—— 公众号:新华历史文摘

《极限拉扯13年,美国是怎么废除禁酒令的?》——公众号:无相财经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莫书房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